书记信箱
信箱地址:

tusl@lzu.edu.cn


如果您已经安装邮件客户端或者APP,
点击这里 直接发送邮件。
院长信箱
信箱地址:

chifangxu@lzu.edu.cn


如果您已经安装邮件客户端或者APP,
点击这里 直接发送邮件。

法学院2025年“人工智能法学”微专业招生简章

【来源:兰州大学法学院 | 发布日期:2025-09-25 】

一、专业简介

“人工智能法学”微专业是为适应新时代法治人才交叉融合培养的新趋势,由兰州大学法学院开设、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专业而设置。

人工智能法学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正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具有广阔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从社会需求来看,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入社会各个领域,智能算法决策、大数据隐私保护、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自动驾驶安全责任、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急需法律的明确规制与治理框架。

从就业前景看,人工智能法学专业人才在未来具有多领域的就业优势。具体就业方向包括:科技企业法律顾问或合规官,负责公司人工智能技术的法律合规与风险防控;政府监管部门和司法机构的法律专家,参与人工智能监管立法及执法实践;律师事务所的专项业务律师,为科技企业提供专业的人工智能法律服务;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培养下一代人工智能法学人才。因此,人工智能法学不仅社会需求旺盛,而且就业领域多元、就业前景广阔,正逐渐成为未来法学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方面,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法学基础、较强技术理解能力和跨学科视野的人工智能法律人才,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手段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具备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满足政府部门、企业、律所及科研机构对人工智能法治人才的迫切需求。

培养对象主要面向法学本科生以及有志于从事人工智能法律治理研究与实践工作的人员,包括政府法律监管人员、科技企业法律合规人员、法律咨询顾问以及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

在培养内容方面,本专业除涵盖法理学、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础法律课程外,重点开设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规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法、算法法律责任、科技与知识产权保护、人工智能立法与监管实践等特色课程,以实现法律理论和人工智能实践的有效融合。

培养方法强调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采取课堂教学与专题研讨、案例研习、实务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司法实践、行业实习和学术科研项目,提高理论应用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过程注重跨学科交流,开展法律、技术、伦理领域专家联合授课,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跨学科协作与创新能力。

三、师资力量

四、课程设置

微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五、开设时间

本专业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开设,开课时间为持续2个学期,总学分为10学分。学生在毕业前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10个学分,颁发法学“微专业”证书。

六、教学运行

(一)本专业跟班学习,如与主修专业课程冲突,可申请自修,不免考。学生本人须向任课教师递交书面申请,并附本专业课程表,申请书经授课老师签字同意后由法学院教学办公室保存。

(二)期末考试安排在学期末随堂进行,无故缺考视为旷考,取消补考资格,后果由本人承担;无正当理由不予申请缓考,如与主修专业考试冲突时可按照规定向法学院申请课程缓考。

七、报名须知

(一)选拔机制

1.以法学、人工智能(含计算机专业)专业为主,同时在全校范围内欢迎所有专业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同学报名。

2.在校期间未受过任何违法违纪处分;

3.综合素质高,主修专业课程无不及格现象且专业排名年级前50%,学有余力。

(二)报名方式

请有意向的学生于10月7日前填写报名链接:

https://www.wjx.cn/vm/Y8QGe8p.aspx#

(三)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谢老师

QQ群:894672428

邮箱:fxybk@lzu.edu.cn

咨询电话:0931-8913730(本部)  0931-5292726(榆中校区)

地址:城关校区齐云楼1628办公室、榆中校区将军院4号楼

 

 

 

兰州大学法学院

2025年9月25日